泉州岁时习俗七夕篇
七娘神灯
七娘神轿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七夕节”,
又称“乞巧节”,
当代还称之为“中国情人节”。
在闽南地区尤其是农村中,
传说中的“七仙女”并非一个仙女,
而是七个神娘,俗称“七娘妈”,
并且传说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曰,
因而民间把这一天称做“七娘妈生”。
这也许是七夕民间流传在宗教氛围浓厚的闽南地区的衍化。
闽南七夕节祭拜七娘妈的纸花、纸符和香粉
《泉州府志》记载:
泉俗七夕“乞巧”、“陈瓜果”、“小儿拜天孙”。
按照这一习俗,
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
头一个“七夕”要做“新契”,
意为新拜“七娘妈”为义母(闽南话称“契母”),
并于当天解去新生儿于端午节系于手腕上的“续命缕”
(用五色丝线搓成)。
到了十六岁,
当年的“七夕”要“洗契”,
意思是对其长大成人、与“七娘妈”脱离关系进行洗礼。
闽南七夕节传统小吃——糖粿
按照传统习俗,
闽南地区七夕敬奉“七娘妈”,
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
而且因为人们认为“七娘妈”是七个,
因而都与“七”有关。
主要有:七娘轿(七乘)、七娘亭(内有七个仙娘之像),
其余陈列的果蔬、糖果(煮熟的甜糯米丸)、酒樽、箸筷子,
一般也以七为数。
另外,
还有女性专用的生花、熟花、胭脂、花粉、剪刀、红髻绳等。
闽南七夕的“七娘妈”崇拜虽然带着一定的迷信色彩,
而且各个地域的习俗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然而从中却可窥见、探索与此相关的民俗文化,
并由此看出闽南劳动妇女对子女所寄予的厚爱和美好愿望。
民间说,七月初七这一天必定下雨,
即使是晴朗的天气,
也会偶尔飘下一阵毛毛雨,
那是牛郎织女流下的情泪。
闽南民间说是“七娘妈流眼泪”。
本文摘自《泉州礼数》
本文摄影苏毅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ly/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