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根植于泉州人生活之中的泉州民
锡的亮丽、雅致和经典,加上民间雕艺的想象和纯粹手艺,使泉州锡雕技艺几百年间一直在海内外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泉州,因为宋元时代“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因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繁盛,因为海交贸易的发达,因为阿拉伯人、中东、中西亚人的科技交流,而使锡雕技艺异军突起,异彩纷呈。
泉州锡雕技艺始于唐宋,盛于元明清几个朝代,不仅满足本地百姓需要,而且畅销国内埠头,甚而远销海外诸国。据相关史志文献记载,宋元时期,泉州制作各种铜、锡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古城里有很多制作锡铜器的专业工匠。出现铁作铺、铜锡店、铸鼎炉作坊……泉州打锡街的街头巷尾、各式专门打制锡器、出售锡制品的打锡商铺密密匝匝连铺接摊,“打锡巷”由此闻名海内外。至今还遗存有明清时代锡雕模具的连发锡铺,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性作坊。杨氏家族制作出售锡器已有一定的历史,始创于清咸丰三年(年),杨氏锡雕坊见证了泉州打锡街打锡业的兴衰发展历史。
明清年代锡壶
泉州锡雕技艺,属南方花雕锡雕派系的重要支系,它历史悠久,与泉州地区发达的宗教文化、多元文化、海丝文化、民俗风情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从其具体形态看,泉州锡雕作品,富含殷商西周及古汉铜铜饰纹样,又兼融闽南地区特有的古建筑装饰纹样、形式,甚至内含闽南建筑的力学原理,其制作过程中的主要技艺,也饱含诸多古代科技成分。
《东西塔——镇国塔、仁寿塔》,由杨炳坤创作
泉州锡雕技艺,风格华丽,造型古朴大方,融传统雕刻中的石雕、砖雕、木雕、泥塑、刻纸、油漆、灯艺、铸造等多项技艺于其中。其装饰、雕刻、铸造纹样有缠枝香莲、花雕龙凤等。其錾花纹刻,加上金银秀色,色泽铮亮,典雅美观,富丽堂皇,兼具鲜明的闽南风格。其主要制作步骤包括制作模具、铸造、修整、焊接、磨光、整形、贴金、装配、包装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泉州锡雕因制作“天宫”“东西塔”“北京故宫角楼”、拱斗莲花灯、万字凤钗宫灯等蜚声中外,除实用性、观赏性外,又具宝贵的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保存价值。
04造船技术宋代泉州福船建造技术,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宋元时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随着海外贸易的拓展和繁荣,催生出技艺超群的造船技术。宋代福船采用的水密舱制造技术,是近现代海军潜艇技术及现代船舶隔舱技术的先导。北宋时期,泉州刺桐港“每岁造舟通异域”。不亚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的刺桐古港,没有造船技术的支撑,是难以想象的!远在三、四千年前,泉州古代先民即“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先秦时代,泉州古越人,即擅长制造头尾高翅的独木舟?(造字:舟+了)鸼船“须虑长”。公元六世纪的南朝时代,泉州大船即已到达南洋的马来半岛(棱加修国)。唐末五代,泉州刺桐港建造的远洋大船,可运载大量当地生产的陶瓷产品及铜铁产品,“泛于番国”。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更是将泉州古港的造船技术推向巅峰。无论从形体,到规模,到技术要求,泉州船舶制造技艺,堪称世界一流。其独特的水密隔舱技术,明显增强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水密隔舱海船制造技术,就是将船舱以特制的隔舱板分隔为彼此独立、互不透水的一个个舱区。在建造过程中,包括船舶舱型设计、选料、建造工艺等,都有严格的规范。船型设计,多由造船师傅凭经验,或世代口耳相传的营造方式,现场选料、放样。船木取材以耐海水腐蚀的樟木和松杉木,经打造成形,再经大漆固底、桐油灰掺麻布填缝,再用中国地产正宗土大漆分层封固。利用“船壳法”建造技术,安龙骨、钉龙骨翼板、再钉水底板、安装隔舱板、钉舱舭板、安装梁拱。最后,在隔舱板与船壳板相连处铺造船肋骨,钉满水底板。主体结构完工后,再做甲板上的工程,艌仓缝、上漆、封固。最后一道工序,是树桅杆与治帆,再进行整体外观达数十遍的漆饰涂装。泉州福船建造技术,始于唐代,兴于宋元,是泉州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唐宋时代造船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它对中国,甚至对世界航海史,都是一个重大的贡献。宋代后,这项技术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年出土的宋代古沉船泉州古代造船技术,就日日发生在古城边东海渔村海边村头。古代泉州的“三湾十八港”,基本上都有修造船的场所。它为泉州古港的兴盛,为泉州海丝扬帆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少在明清时期,惠安惠北,即今泉港一带就有家族传承百年的福船修造工场和成熟的技艺传承。05漆饰技艺做客泉州,随处可见的寺庙宫观,从翘脊飞檐到斗拱壁堵,到神像佛雕,无不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到过泉州人家,那古代的眠床、妆奁饰盒、屏风盘篮,也无不艳丽抢眼,这就是泉州的彩漆工艺。其主要表现形态,集中展示在泉州寺庙宫观的漆饰,包括仙佛漆线雕技艺、泥金线画技艺,以及漆蓝漆饰技艺、日用品漆饰技艺、船舶漆饰技艺及其它大漆漆器装饰技艺上。作为多元文化宝库,泉州古城随处可见的诸多宗教寺庙,集中展示了泉州民间彩塑的无穷魅力。用生漆揉成细如毫发的漆线,应用到彩塑上,作为装饰花纹图案之用,并加以彩绘、描金,这就是有名的“漆线开金”。它精致雅观,经久不褪色,形成泉州彩塑艺术的独特风格。漆线开金即漆线雕,也称“牵漆线”“安线”“上漆线”。它源于中原地区的佛雕彩塑工艺,原为佛雕技艺的装饰工序之一,迄今已有年以上的历史。泉州漆线雕的制作,即由佛雕艺人,用熟桐油、大漆、沥粉等原料,反复舂、捶、揉、捻,使之成富有弹性的漆线土,再用手工搓成细如发丝的漆线,运用盘、结、绕、堆等工艺,在佛像坯体上饰出各种图案来。尤以民间传统题材龙凤、麒麟、云水、山石、花卉,特别是仙佛塑像见长,产品达几百种之多。泉州地区脱胎漆器,主要集中在民间漆艺佛像方面。泉州古称佛国,有“宗教博物馆”之誉。自晋衣冠南渡以来,各种寺庙宫观在泉州各地兴建,催生民间宗教仙佛造像艺术的兴盛。脱胎漆艺、佛像制作技艺也随之发展兴盛。其制作原料,以天然大漆、桐油、芝麻、瓦灰、金线箔为主,工艺技术要求高,制作流程繁杂,主要工序为:造型、泥塑、修光、开模、裱褙、脱模、前后合模、补漆灰、磨光、漆线雕、上底漆、莳绘、安金、贴金线箔、上护金漆、画眼、修光、打磨、推光等一、二十道工序。泉州古城泥金线画,大多体现在古眠床黑朵漆画,宫庙横梁、楣板、门神及旧式桌椅橱柜家具方面,它兴盛于明清时代。其制作工艺,即选用上等的大漆,描绘出线条,再把金箔磨成金粉,待适宜之时,描于线上,成金色线条,并沿金线条填上配好的正漆,再描出细部。另一种,为肖像、年画、壁画泥金大漆上彩。先摹画轮廊,再填色描彩,上金箔,再细部描绘,达到画面美观、鲜艳、经久耐用的特有效果。永春漆篮
泉州漆篮制作技艺,主要由来自永春的传统艺人入城制作。它需要将传统产品竹篮和竹盘坯件,放在石灰水中煮蒸,晾干后再抹上桐油灰,裱以夏布,涂上生漆,制成漆篮。然后描金、莳绘或雕刻,再上漆、打磨、推光成形出品,具坚固耐用、美观雅致的功用,并具历史文化艺术及科技价值。泉州古城船漆技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伴随着泉州古港的兴盛而兴盛发达。它采用土漆工艺,在古船帮上打底、填缝、裱布、打磨,再反复上漆打磨,使船帮粘结成牢固的一体,具抗击风浪,防腐蚀、经久耐用、美观实用的效果。本文节选自泉州古城文化丛书之老手艺
如今的泉州拥有“中国瓷都——德化”“中国石雕之都——惠安”“中国民间工艺品之都——鲤城”“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安溪”和“中国树脂工艺之乡——丰泽”等重要的工艺品生产及出口基地,艺种包括了艺术陶瓷、石雕、木雕、藤铁、木偶头、刻制、花灯、锡雕、泥塑、漆篮、通草画、纸质画、工艺花、传统竹编、彩扎、蓝印花布等,洋洋洒洒几十类,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泉州工艺品种之盛,风格之奇,手法之巧,情趣之美,在中国的现代都市中,堪称罕见。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hj/6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