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划拳大赛他成了泉州首位ldqu
泉州的查埔人(男人)与酒,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想要和泉州人联络感情,应该先学会三件事:闽南话、喝酒和划拳。喝酒时必能听到吆三喝四的划拳声,这就是泉州特有的“拳头烧酒曲”。酒文化之一的“划拳”已于年入选第五批鲤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月17日,泉州市举办首场闽南语划拳大赛,文化味浓烈,乡土味十足。经过5个多小时的酣战,泉州首位“拳王”新鲜出炉,他就是来自晋江池店的杨超雄。
80人激战拳头烧酒曲
诞生泉州首位“拳王”
当天泉州金星酒店,人声鼎沸,热闹非凡。80多名男男女女,身着红蓝赛衣,隔着长条桌对立相望。男的气势腾腾,女的也巾帼不让须眉。双方对行了一个握拳礼后,口、拳同开,你来我往,激战双方喊声震天,出拳如闪电。时而面红耳赤,时而仰头大笑,时而沮丧无比。
远远看去,这激烈的场面像是一场大型骂战。可走近仔细一听,双方口中那震天响的酒令,喊的是泉州的小巷、名小吃:“一峰书、二郎巷、三朝铺、四脚亭、五塔巷、六井孔、七里庵、八尺岭、九史巷、四果汤、五香包、八宝饭、九重粿……”朗朗上口,十分有趣。经过5个多小时8轮次的激烈角逐,来自晋江池店的男子杨超雄获得“拳王”称号。
据泉州市鲤城区非遗促进会会长黄嘉民介绍,鲤城非遗促进会泉州划拳分会筹备小组对泉州划拳这个民俗文化项目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搜集了很多民间的拳语、口诀,搜集中发现这些口诀大部分与生活息息相关。这次活动,结合搜集到的很多资料,主委会进行了一次规范的整理,形成了一套泉州味十足、诙谐有趣的比赛规则。 活动发起人之一、福建民间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理事洪泓介绍说:“泉州优秀的民俗文化很多,像博饼、划拳在泉州都传扬久远,深得人心。这些民俗都源自生活,体现着闽南人爱拼敢赢、热情好客、热爱生活的精神。”古时:泉州曾有“烧酒巷”
有酒才有划酒拳。《泉州地名录》明确记载泉州曾有一条与酒相关的巷子,名叫“烧酒巷”。洪泓说,巷子就位于泉州市区轧榜巷北面。此处原有一处民间酿酒作坊,酿造的好酒美酒名传四方。而已经有多年历史的“猜拳石”就位于清源山上弥陀岩附近,石头上题有“因徙酒于此”的诗:持酒移肴别一欢,猜拳石上杂流喧。午风吹到汗躯爽,却恨暮鸦催客还。落款为“晋水张启元题”。
洪泓还聊起了上世纪40年代,开在中山路的酒家为了推销自家的酒,搭酒擂台招揽顾客的创意。酒擂台搭在店门口,上面坐着擂台主和两个副手,他们既是划拳高手,又是酒中豪杰。台上放着几瓮酒,每瓮20斤。按照规则,什么人都可以上台来挑战,但是上台后要先喝三碗酒(大约一斤),然后与台上副手开始划拳,如果“打通关”,就可以把整瓮酒抬走。
现在:无酒不成宴逢酒必划拳
酒场上闹得欢的,为泉州酒文化推波助澜的主角大多是普通百姓。真正想了解泉州人豪爽、爱拼敢赢的性格和泉州酒文化的内涵,就要走进闽南人家。不管是新朋初见、故交重逢,抑或连襟互访、家庭聚会;不管是满月庆、周岁庆、婚庆、寿庆,抑或民间节庆,爱热闹的闽南人无酒不成宴,逢酒必划拳。划拳曲俨然酒宴的暖场音乐、背景音乐,甚或酒气炮仗、声浪锣鼓。
划拳极致者当属返亲宴,囝使(女婿)伴郎团对阵新娘亲友团。一方想为新囝使挣面子,力图横扫三军全身凯旋,一方想立主人之威,务使来战之敌悉数“喷漆”。酒桌旁人头攒动,或坐或站,捋起袖子,亮起嗓子,拳来掌去、手指开合,神速心算,敏捷出指,快速喊数,随心赋形。“单操、两好、三星、四逢、五魁、六连……”酒令的节奏时而明快急促,时而“当朝一品、两个相好、三星拱照、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八仙过海……”优雅舒缓。
划拳者手掌翻飞,一拳押一瓶酒,支援者伸手接龙,一人分一杯酒。胜者一夫当关,败者调兵遣将。鏖战到脸已红、话已多、步已乱、神暂清,主客酒兴勃发,一遍又一遍恭喜秦晋之好,祝福姻谊永固,一次又一次握手拟告别,返回又开战,返亲宴才会热闹吉利,主人家面子十足,皆大欢喜。
拳礼:宁伤身体不伤感情
初到泉州的外地人看到这里就会特别想了解划拳礼仪、划拳用语、指法以及规则。洪泓说,泉州人划拳,张扬粗放又谦恭有礼,爱赢敢拼又愿赌服输。划拳者有时自恃勇猛,放言“一人对拢总”“打通关”;或目中无人,放言“解放张村、解放李队”;或旁若无人,不惮扰民,只顾声嘶力竭,将酒气呼出将豪气吼出。起拳先礼而后兵,握手互道“学习”“请教”,表友好;首拳:“一心敬你”“向你学习”,表敬意;赢拳自谦:“承让”“碰巧”。
起局通常以半杯酒为筹“切磋”。胜者务求一拳定输赢,败者企图一拳翻盘。随着战局的深入,渐渐以喝一杯、吹一瓶为筹,筹码越多,观战的队友越来劲。划拳者或乘胜追击,或屡败屡战。
输拳不赖账,拿起酒杯一口吞,杯底不留一滴酒,俗称“不养金鱼”,宁伤身体不伤感情。如果一方喊出不合理的“土拳”,多半马上会露出自嘲的笑容,拿起酒杯,自己罚酒一杯。
芳华:酒令的古韵
“现在喝酒划拳热闹是热闹,但是已经很少能听到最具闽南风情的‘五色话’,多为单调的‘三、五、七’干吼,全然没有‘三星拱照’‘八仙过海’最具闽南风味的‘五色话’酒令。”洪泓感慨道,充满着乡土气息的“拳头曲”慢慢成了“芳华”,已经列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来或许也会成为课本里的闽南故事。
洪亚男
石狮市融媒体中心·石狮日报
石狮日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
转自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ly/7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