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红小巷,竟藏着这么多故事和美食
马可·波罗曾在游记中把繁荣与富庶的泉州古城称为刺桐城。
在这个面朝大海的繁荣贸易大都市里,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历史与当下,都可以遇见。
而泉州的古城有6.41平方公里之大,为了原真性保护古城的历史记不仅要探索古城市民的生活方式,还要进行文化风俗的活态传承。
泉州在年便对一条小巷“金鱼巷”进行微改造,使之成为泉州古城保护3.0版本的“见人、见物、见生活”第一个鲜活示范案例。
仅长为多米的金鱼巷,不仅有上世纪泉州人夜生活的地标之一的人民电影院旧址,还有爱国华侨李功藏故居等历史上名流宿儒的宅邸,以及元宵圆、菜头酸等三款闽南古早风味的美食和历史悠久的黄氏宗祠。
金鱼巷26号:李功藏故居△红砖厝、燕尾脊、红灯笼,故居有着亲切的乡土气息
李功藏(年-年),字稳成,南安眉山乡观山村人,为印尼著名商界领袖。清朝末年多次巨资捐输山东、河南、华中、顺天、直奉等地赈灾,因“输财急公”,被光绪帝诰授“中宪大夫”。
黄式宗祠金鱼巷内的黄氏宗祠,每年迎来许多海内外黄氏后裔回乡谒祖。
“金鱼巷”由来宋仁宗皇佑年间(年),福建转运使谢仲规官至三品,得配金鱼袋,归乡后在此建宅,其后人在宅邸处建了祠堂,祠堂上挂一匾额,上书“金鱼世第”,小巷因此得名。而谢仲规的老丈人就是家喻户晓的蔡襄。
△从巷口的纯铜金鱼地雕开始,可见一条又一条的“金鱼”。(庄丽祥摄)
△金鱼巷的铜雕已经装好,“金鱼袋”诠释“金鱼”来历
金鱼巷与泉州府文庙为邻,经过泉州官方和民间的历时半年多的共同努力,成为了泉州古城的网红小巷。令沉寂了近三十年的“金鱼”,重新被唤醒。
△泉州文庙
巷子里的老房子因年久失修,很多已出现裂缝,有的几乎坍塌。天空中布满了“蜘蛛网”般的电线,杂乱的光电线杆众多,生活环境脏乱。于是负责改造的项目组聚集了一大批闽南古建筑老工匠,他们掌握着十几种闽南古建筑传统工艺。经验丰富的师傅将在民间搜寻的石板、木料对古建筑“修旧如旧”。
△金鱼巷保留不同时期建筑的历史记忆,在原生生活状态之上,提升建筑品质和整体街巷的舒适度。
用包浆的老旧石板取代原先的水泥路面,用富有闽南特色的海蛎壳水洗石墙面,用胭脂砖砌成老砖柱、用杉木雕刻成花格窗……改造后的金鱼巷随处可见闽南传统建筑元素。
△用古旧材料修复的外墙,修旧如旧
△重新改造建筑外立面
△店铺的风格与入整条巷子的风格统一
△原本空中的落地电线,换成统一的路灯
△充分利用旧石材、旧木料还原古早味
△巷口书店的旋转楼梯同样改造得更美
改造之后,古巷修旧如旧,老居民仍在这里生活,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烟火气和人情味依然。
△金鱼巷用石头制马槽种植水生观赏植物,丰富景观。施工方将这面危墙用钢结构加固,缠绕的破壁绿榕被巧妙地框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排水沟上,繁多的金鱼鱼纹图腾巧妙地点缀巷子的古韵。
△空调外机罩上也有金鱼图腾(庄丽祥摄)
巷子原来的滋味,被最大限度保留下来。政府将咖啡文化、南音演出、文创空间等引进来,时尚与历史有机混搭,吸引各方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踏着石板路,漫步在小巷中,端详着红砖古厝上的燕尾脊。走进咖啡店品尝一杯手冲埃塞俄比亚咖啡豆的咖啡,赏文创空间里的文创作品(以鲤鱼滴水兽等古城元素为灵感创作的产品)。
到巷口的海丝金凤汤圆吃一碗本地“元宵圆”、东来菜头酸、蒜蓉枝……泉州吃货们常会三不五时来尝一回的美食,更是几代泉州人童年的味道。
东来菜头酸在巷口开了将近70年的这家老字号,食客络绎不绝,现在的老板已经是第三代传人了。
1个1元的菜头酸开胃生津,如果你有胃寒,那可以试试独有的菜头酸夹花生馅的吃法。
海丝金凤元宵圆这家走过30年风风雨雨的老字号店里有泉州数一数二好吃的元宵圆,曾获奖无数,是一家名气小吃店。
花生芝麻馅元宵圆,制作过程需要经历8道工序,味道与外面卖的速冻汤圆不同。每一口汤圆都是满满的香糯甜美。
花生和芝麻做馅,甜度适中,口感特别好。
店里还有一招牌芋泥也值得一尝,淋上猪油和撒上葱头的芋泥格外香甜。
蒜蓉枝浓重的蒜香味,酥脆咸香的一支蒜蓉枝。若是在店里吃,老板还会加上大蒜和挑好的酱油醋,蒜香味会更加浓重。
夜幕降临,巷口的南音阁开始演出,听一曲南音,赏千年古乐,呷一口浓茶,遥想古城繁华过往。
△夜晚的金鱼巷静谧安详
△历经沧桑的海报栏,又重新贴上了与泉州有关的电影海报
古城里的一条小小古巷背后,
竟藏着如此丰厚的人文典故,
竟然藏着如此多的岁月痕迹、生活故事和美丽传说,
如此多的美食以及它们蕴藏的美食文化,
让我们一同遇见这条新生的“金鱼巷”,
叹繁华过往,享静好岁月。
END编辑_若竹
排版_若竹
图片来源_泉州网、泉州晚报、百家号
点击
分享你的华侨华人故事和你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ly/7257.html